临空经济正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其成功依赖于机场与地方政府的高效协同。机场超越传统交通功能,通过产业联动和基建融合,推动高端要素集聚。核心在于政企合力构建"融合基建",优化航空关联产业布局,并以平台化模式整合资源。本文从三个维度展开:
一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与智慧化升级;
二是机场在产业规划中的引领作用;
三是探索平台公司在开发运营中的创新实践。
这一模式不仅提升机场非航收益,更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形成"港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临空经济发展的基础:政企协同与基建融合
临空经济业务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当地政府工作与机场工作的交集,联合地方政府共同推动临空经济发展。这一发展模式需要跳出传统机场运营的局限,在更广阔的临空经济区内积极推动"新基建"建设,以此赋能"传统基建",最终打造民航"融合基建"的新示范。
在具体实施层面,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化管理奠定技术基础;
二是建立现代交通基础网络,提升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三是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区域整体运营效率。
这种"融合基建"的发展思路,既满足了现代临空经济区对数字化、智能化的高标准要求,又确保了传统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承载力,为临空经济区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机场在临空产业规划中的核心作用
在临空产业规划阶段,机场凭借航空领域的专业优势,能在航空运营保障产业和航空关联产业方面,为地方政府提供专业引导与支持。这不仅有助于地方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也为机场自身争取到更充裕的土地资源,同时提前做好航空关联产业的规划布局,规避后期发展的空间限制,从而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在临空经济发展进程中,开锐认为机场需积极转变角色,主动成为重大项目的发起者或主要参与者,大力发展航站楼外非航业务。这种角色转变,既推动了临空经济区的繁荣,也拓宽了机场的盈利渠道,实现区域发展与机场效益的双赢。
三、流量经济与航空枢纽的互动发展
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与临空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个成功的临空经济区离不开一个成功的机场"这一论断准确揭示了两者的依存关系。旅客及货邮吞吐量的增加和高效的航空业务运营是机场城的重要引擎和先决条件。机场不断增长的乘客量和货物流是发展航空城的基础,发达的航空网络和完善的航空基础设施,是航空城发展必不可少的引擎。
这种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机场流量的增长为临空经济区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又进一步吸引流量,促进新航线的开发;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使流量价值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这种正向循环的建立,使得航空枢纽与临空经济区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最终推动区域经济能级的整体提升。
四、平台化开发运营模式的创新实践
在临空经济区的具体开发建设过程中,创新的平台化运营模式显示出独特优势。这种模式充分发挥机场集团的资源和市场优势,联合各级政府共同出资成立平台公司,负责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工作。其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政府引导、各方参与"和"多元投资、利益共享"。
平台公司的定位是"'开发商+服务商+运营商'三位一体",以"产融结合的区域综合开发、产城融合的空港新城服务、招培一体的临空产业运营"为发展理念。在组织架构上,平台公司下设多个职能公司,主要负责临空经济区一级土地开发、部分二级物业开发和三级产业投资等核心业务。
这种模式的创新性体现在:
一是通过政企合作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二是多元化的合作模式适应不同类型项目的开发需求;
三是全链条的业务布局确保了开发运营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平台公司积极与各主体、社会资本合作,采取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推进平台型、产业型、投资导向型等项目的开发,为临空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商业模式支撑。
临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与机场形成合力,基础设施与产业规划相互协同,航空枢纽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开发模式与运营机制不断创新。只有将这些要素有机整合,才能打造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临空经济区,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机场作为核心驱动力的角色将愈发重要,其功能定位也将从传统的交通枢纽向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引擎转变。